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南非仍是中国的前车之鉴





南非仍是中国的前车之鉴
(这边博文是新锐青年作家王千马与我进行的对话,将发表于《城市之间》杂志“主编访谈录”中,大家也可以点击王千马的网易博客进行查看:http://wqmaer.blog.163.com/blog/static/131248902201121761021976/)

中国和南非隔了个千山万水,似乎八杆子也打不到一起,但在这里把它们扯到一起,却并非拉郎配。

看过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秦晖在文章中也谈南非和中国,谈得你简直以为南非就是中国的前世今生。这篇文章也曾在南非的华文媒体上刊登过,题目就叫《南非-中国的前车之鉴》。意思就是,从南非的成功与失败中,中国能学到很多。

就比如秦晖老师说,中国当下的所谓的经济奇迹,也就是中国奇迹,其实是和“1990年代民主化以前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是很像的。那个时候,“种族隔离制度为南非经济发展提供了带有强制性的廉价劳动力,并保证了白人农场主和企业主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辽阔土地资源。”反过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由此获得的经济实力使种族隔离制度得以存在和维持。”而当下的中国奇迹,主要奥秘也在于铁腕之下谁也不能讨价还价,减少了中国经济学家所谓的“交易成本”,避免了“民主分家麻烦大,福利国家包袱多,工会吓跑投资者,农会赶走征地客”这种“民主困境”! 这基本都印证了低人权状态下经济可实现高速发展,甚至是飞速发展。另外,中国和南非都有“二元体制”、“流动工人”,以及对“有序的城市化”有共同追求——为达到这个追求,中国有城管,有暂住证,有官方认定的违章建筑,而在南非,在“有序”名义下,经济繁荣时让黑人进城做苦力,遇到萧条就视其为“多余的人”而加以驱逐,黑人成了“‘有序城市化’的牺牲品”……

但是,南非在让中国吸取教训的同时,也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比如它们在环保方面是世界的楷模,是“上帝的后花园”,有质量和设计等绝对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各类公共设施,有各种各样的商业机会,另外,南非媒体享有高度的言论自由……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自己误解南非了。得从根子里承认,我们对南非乃至整个非洲是抱有固执的偏见的。这里,让在南非待过近十年的王晓鹏来讲一讲,也许能让你改变一下这个偏见。

前些时日,全国一片哗然,从北京关于房产的“限购令”,谈到北京的大气污染,谈到首都的首堵……让人便不由自主地想起南非,想起它那三个首都——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立法首都开普敦(Cape Town)、司法首都布隆方丹……如果中国也能学习南非,也能多几个首都,将北京的功能分给其他几个城市,缓解一下北京的压力,那么,北京还那么不适合人类居住么?!还那么让人既爱又恨么?!



【对话人:王千马】青年新生态作家,批评家,杂志主编。国内首部关注当下年轻人生存困境及精神特质的青年书《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的主编。因其“无法独活”以及“喂大的”的观点,在80后中备受争议。是80后现象首推者之一。其关注“七八九”(70后80后90后)由来已久,曾打算主编MOOK《七八九》。作为青年新生态作家,其出版的长篇小说《媒体这个圈》关注七八九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坚持与妥协;《她比时尚寂寞》探讨七八九对时尚的追求是不是源于内心的真实需要,反思我们既是潮流的制造者,也是时尚的受害者;将要出版的长篇小说《无所适从的荷尔蒙》关注七八九的身体包括性的成长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没有得到妥善地安放,却被快速变迁的力量拉扯,撕裂,甚至变形;其正着手写的《我的身体里住着魔鬼》关注七八九的心理问题,反思这个时代是不是走得快,把我们的灵魂给丢在后面,结果魔鬼趁虚而入?!


【对话人:王晓鹏】 男,老家山东潍坊。典型的刚步入而立之年的80后,最忌讳别人喊叔叔。200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2005年移居世界上最危险的城市——南非约翰内斯堡市。在南非,经历过老板被枪杀、诈骗、抢劫等一系列事件,目前已在这座城市生活得游刃有余——做点小生意,幻想着能发点财,然后回国不断地买房子置地,等老了以后能过上地主式的美好生活。与此同时,笔耕不辍,是中国《环球时报》、《南方人物周刊》、《齐鲁晚报》、《非洲杂志》、网易、大众网等媒体的南非特约记者。网易和腾讯名博。


对南非的印象被严重误导

王千马:晓鹏兄好,我们似乎以前在山东地界相识,你是山东人,在济南工作过,我也曾在山东读过大学,不过等我们再次相识的时候,你已经跑到南非多年了。这让我诧异。都不知道是哪根筋让你跑到了这个地方?!

王晓鹏:说起我来南非的缘由,还要首先说一说普通中国百姓的生活状态,套用我经常篡改的俞敏洪的一句话:在失望中寻找希望,但往往等来的都是绝望。我前些天应邀在网易微博做客,结果还遇到一名山东某地级市直机关的退休干部,说孩子刚从俄罗斯留学回来,想带着老婆孩子移民南非,先征求一下我的意见。我给他回邮件说,以你的条件,属于社会中上层,现在应该是有房有车、吃穿不愁,干嘛还要想移民南非?他回信说,在国内“看不到希望”。

再回到我当初为何选择移民南非的问题。你是知道的,我在报社待过,而任何一个在媒体呆过的人,看到的社会阴暗面,往往都是普通读者或观众的十倍甚至百倍。如果你每天在这种环境下工作,肯定是看不到什么希望的,有时候还会觉得喘不过气来。2005年初,我以曝光社会阴暗面的稿件赢得了报社的出国旅游奖励,去了趟泰国,回国后的感觉是:中国老百姓活得比阉割过的泰国人妖还憋屈。随后决心走出国门,恰好又在采访中遇到了一名南非籍的台湾人,在她热心帮助下,于同年8月份踏上了飞往约翰内斯堡的飞机。

王千马:提起南非,说实话,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它的印象都寥寥无几,找不到合适的字眼的来形容它——虽然自老毛时代开始,中非一直在强调友好团结,因为都属于第三世界的国家么,另外,中国当年也是被非洲朋友抬着进联合国的,这让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是有感情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自己对非洲是有偏见的。比如提起非洲来,脑海里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冒出几个词:穷非洲、黑非洲……又因为穷因为黑,少不了种族歧视以及战乱。当然,对非洲的印象还跑不了一个“热”字。所以,如果要说我当年对南非的印象,也无外乎如此。不知道你在来南非之前,你对它又有何想象?!看你网易博客对自己的个人介绍中,提到自己现居的南非约翰内斯堡市,特意说,“世界上最危险的城市之一”,呵呵,这我就不理解了,那你还跑到南非做什么?!赚钱么?还是体验生活?你就不怕把自己的小命送在了异国他乡?!我看你在博文中不停地发着自己在南非的牢骚,比如说去加油站加油时遇到白人泼妇,抢了自己的车位时还以一种种族歧视的口吻跟你说话。又比如说,你手持的200元旧钞惨遭南非中央储行直接作废。又比如说,朋友的两本护照不幸被杰米斯顿重案调查科的人给扣了,其实,人家就是逛街买东西时遇到中国人,临时起意想讹点小钱花花……你把这些事情都当作了自己“踩到了狗屎”,归为了“南非受辱记”一栏。我相信,你在南非待了这些年,是不是都有一本“血泪史”了?!

王晓鹏:其实,你说的非洲又穷又热,是大多数国民对非洲的误解。来南非之前,我查过大量资料,这里在1994年结束白人统治之前被称为“上帝的后花园”,经济实力仅次于澳大利亚。后来我决定来这里先看一下,大不了不行再回国呗。来了之后却发现,南非因1994年前白人实施种族隔离政策,曾被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制裁过,多数中国人对南非的印象,都被历史教科书给严重误导了!

南非的自然环境恐怕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了;各类公共设施,都是白人统治时遗留下来的,质量和设计等绝对在世界上数一数二,譬如南非的高速公路质量和长度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曾位居世界第三;而经济上,又因黑人1994年上台后处于摸索阶段,存在着很多的商业机会,这类似于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状况:那时候的中国一夜间出了大量“倒爷”,造就了成批的百万甚至千万富翁。特别是在1994年后,南非媒体享有高度的言论自由,譬如媒体可以嘲笑南非总统祖玛有五个老婆,可以批评某部长花100多万买了辆新奔驰,这在国内,敢吗?正所谓“富贵险中求”,我最终决定留了下来,看看有什么发财的机会。

当然,我也在博客中发了不少牢骚,那的确也是我亲身踩到的“狗屎”。可你也要知道,很多记者都有“窥阴癖”,全称叫做“社会阴暗面窥视癖”,我也是如此,踩到狗屎,总要写到博客里发泄一番。另外,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每当我写踩到狗屎的时候,点击量就非常的高,而当我写南非好的地方的时候,点击量却少得可怜。我是想说,我也在博客里说过南非的不少好处,所以说我有一本“血泪史”不是很恰当,说有半本倒还差不多。

与此同时,从南非的大环境来讲,它从政治和经济等各个层面,都处于新旧交替或者说黑白交替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社会问题:譬如种族歧视仍旧存在,譬如超过30%的失业率导致抢劫案件高发,再譬如警察薪水较低导致部分警员穿着警服敲诈甚至抢劫。这也是在南非的华人经常踩到“狗屎”的原因。

南非也是世界的楷模

王千马:其实我也看到了你夸南非的博文,当然点击率的确没有那些“狗屎”文高。在这些博文里,感受到了南非的另一种别样的风情。而这风情,充满着诱惑和吸引。比如你盛赞南非的葡萄酒,认为世界著名的南非开普敦葡萄酒因该国以前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等因素影响,其价值被大大低估,所以中国进口葡萄酒时不应该只盯着法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更应该到开普敦寻酒,把南非价格低廉且品质优良的美酒引入中国市场;另外,你还盛赞南非的“环境权利”——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共和国成立,“环境权利”被明确写入到新宪法当中,它旨在保护每位南非公民享有整洁健康生活的权利,保障现在及未来的南非人民享受保护完好的自然环境的权利——不能不说,是南非而不是美国、法国、英国这样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此善待环境,早早就将“环境权利”置于此等重要地位,实在让人想象不到,也不能不让人对南非此举深表敬佩。

王晓鹏:也正因为如此,南非这个成立不到16年的年轻共和国,因在环保方面的杰出表现,成了世界各国的楷模。据调查显示,来南非的90%的游客,都是冲着这里的野生动物和未受破坏的自然环境而来的……这里不仅物种丰富,而且有许多物种是世界其它地区所没有的。全世界80%的植物、30%的爬行动物、15%的哺乳动物和6%的鸟类,全都是南非特有的物种。

王千马:怪不得南非人常把“We have a very beautiful and colorful country”(我们拥有一个非常美丽多彩的国家)这句话挂在嘴上,显然不是大话——

王晓鹏:你说得非常对。

王千马:不能不说,你的这些描述,扭转了很多外人对南非甚至是非洲的偏见或固有印象。在这里还必须要提的是,2010年六七月在南非举行的世界杯,虽然后来传出怨言,说世界足联对南非盘剥得比较厉害,让南非在这次世界杯中没受益多少,但在我看来,最起码通过这样一次全球盛事,让更多对南非雾里看花的外国人,多少了解了南非的现状——知道了南非在六七月份的时候,也是会寒冷彻骨,需要加衣保暖的;知道了南非是世界上唯一同时拥有三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Pretoria)是南非中央政府所在地,立法首都开普敦(Cape Town)是南非国会所在地,是全国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位于西南端,为重要的国际海运航道交汇点。司法首都布隆方丹(Bloemfontein)为全国司法机构的所在地;知道了南非其实是个风景优美的国家,有着桌山、好望角等知名景点……怪不得能成为“上帝的后花园”呢……如此一来,我倒是有些理解你去南非定居的举动!可以看得出,你现在对南非有些“爱恨交织”。恨有之,爱也有之。

王晓鹏:你说的“既爱又恨、爱恨交织”不仅是我对南非的感觉,这也是在南非的50万华人对它的总体感觉。很多华人,在南非做生意发了财,有的因遭遇抢劫后选择移民澳洲、新西兰等其它英联邦国家,但最终恐怕生活得不如在南非自在。

我有两名朋友有类似经历。一名台湾朋友在2000年来南非做生意,发了财并在遭遇入室抢劫后带着全家移民澳大利亚,两年后却又偷偷地溜回南非重操旧业。说起这段经历,这名朋友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社会体系制度非常健全严格,根本不像南非这样有做生意发财的机会。另一名朋友是四川人,她在南非拿到硕士学位后先工作了两年,在白人公司上班,每月薪水约2万人民币,然后去美国呆了一年,随后又跑回南非工作。她告诉我,在美国连博士都找不到工作,有的到餐厅当Waiter,她去美国后一直在餐厅打工,想着在南非的高薪工作,虽然治安比较差,但最后还是决定回来南非发展。

“不到南非怕南非,到了南非爱南非,遇到抢劫恨南非,离开南非想南非”。这四句顺口溜曾在华人中非常流行,也就是你说的“爱恨交织”。但是,单从南非华人总数来看,相对恶劣的社会治安来说,多数人恐怕还是更看重南非的商业机会:南非的华人总数从2005年左右的30万左右,增加到现在已超过50万人。

王千马:如此说来,南非不仅是一个奇怪,而且还是相当奇幻的国家。那么,你又怎样看待南非这种“性格”的由来的。

王晓鹏:深究其原因,那是因为现在的南非共和国是各股势力妥协的结果。譬如你提到的南非的“三个首都”:比陀利亚、开普敦和布隆方丹。实际上,曼德拉当初组织各股势力谈判并筹备组建南非共和国,当时的祖鲁王曾要求德班作为南非的“第四个首都”,以保证祖鲁族的利益,但后来曼德拉答应会尽全力保证德班成为非洲最大的港口,祖鲁王这才同意让步。

现在的行政首都比陀利亚及临近的经济中心约翰内斯堡,权力是牢牢控制在黑人执政党ANC的手中的;立法首都开普敦的权力则牢牢控制在白人政党DA手中,这个政党是由英国裔和荷兰裔(阿菲康白人)控制;司法首都布隆方丹位于大陆腹地,则基本是阿菲康白人(南非荷兰裔)的天下,但这座城市同时还有一个黑人名字叫“芒光”,是后来黑人政府给强加上去,但白人拒绝使用该名字。最近不断有新闻说,白人激进组织想推翻现在的南非政府,发生的地方多数都在布隆方丹所在的自由省。除了有三个首都,南非还有11种官方语言,那也是因为当初曼德拉要照顾各个部族的利益,所以把包括英语、阿菲康语、祖鲁语等在内的11种语言全部定为官方语言。

各股势力在获得经济利益上的保障并相互妥协后,南非的整体社会框架和秩序结构等,基本还是沿袭了英国模式,包括交通规则、法律秩序、环境保护等。南非的国土面积约122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00万,这本身对环境保护来说就是个好消息,加上白人又特别注重环保方面的立法,因此也就让南非在环保方面成了世界楷模。

从低人权到高人权需要过程

王千马:谈到南非的经济发展,我没有多少研究,但我看到了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秦晖曾写过一篇文章,谈南非和中国——也就是从南非看中国。初一听,就让人好奇,从南非还能看到中国来?这都哪跟哪儿啊。但是,如果真认真看了秦晖这篇文章,你就会觉得,本以为南非和中国八秆子打不到一起来,孰料竟如此相似……

王晓鹏:我也知道。秦晖教授的那篇文章,曾在南非的三家华文媒体都被刊登过,名字取得比较吸引人,叫《南非-中国的前车之鉴》,也曾引发一些南非华人的讨论。

王千马:当然会引发讨论。秦晖说,中国当下的所谓的经济奇迹,也就是中国奇迹,其实是和“1990年代民主化以前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是很像的,而所谓的中国奇迹,主要奥秘在于铁腕之下谁也不能讨价还价,减少了中国经济学家所谓的“交易成本”,避免了“民主分家麻烦大,福利国家包袱多,工会吓跑投资者,农会赶走征地客”这种“民主困境”!在这里,时下中国社会流行的“强拆”运动,可供参考。同样,在“1990年代民主化以前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因为“全球化加低人权”,带来了南非高速原始积累和经济高增长——“种族主义制度为南非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主要表现在:种族隔离制度为南非经济发展提供了带有强制性的廉价劳动力,并保证了白人农场主和企业主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辽阔土地资源。”反过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由此获得的经济实力使种族隔离制度得以存在和维持。”不能不说,中国和南非在经济发展上有着相似的路径。

王晓鹏:在我看来,秦晖教授就是从1994年之前的南非和当今中国所做的比较中,基本印证出,低人权状态下经济可实现高速发展,甚至是飞速发展。

具体说,南非在白人种族隔离时期曾出现过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与“亚洲四小龙”相当,前面说了,其经济实力曾排在澳大利亚之后,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认为是“非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但物极必反,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期,因为南非境内风起云涌的黑人解放运动,罢工、破坏及欧美国家的经济制裁,使南非在经济上陷入了停滞甚至严重倒退。

王千马:继续说秦晖的观点。他还认为,南非的经济“奇迹”还有两个堪与中国相比的特点:一是它的外向型特征,由于多数人口(南非的黑人,中国的农民)消费能力低下,南非与中国一样长期“内需”不足,利用外资、开辟“外需”是两国“奇迹”的共同特征;二是南非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先于经济增长。由于“低人权优势”南非国家可以随意圈占黑人的土地,这是绝大多数民主国家做不到的。因此南非得以大量占地修建基础设施。如南非的人均汽车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算高,但其高速公路的建设却领先于多数发达国家,1980年代其里程一度仅次于美国、德国而居世界第三。这一点与中国目前的情况也很相似。中国居民有车率也不高,高速公路却已居世界第二……不得不说,中国和南非在经济发展上的相似性是很大的。不过,如果经济发展都建立在这种“铁腕”或者“低人权”的基础上,那经济发展又有什么意义?!据我所知,自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以来,南非的经济并没有因此崩溃,甚至在2010年年底被邀请加入“金砖四国”,是不是也可印证,“铁腕”或者“低人权”并不是经济发展的万能钥匙,甚至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反成障碍?!

王晓鹏:你认为南非经济在1994年民主大选后没有崩溃,而南非被邀请加入“金砖五国”就是很好的证据,但实际上,南非1994大选后经济是没有崩溃,发展速度相比较白人统治时期已明显放缓,这与突然间完全放开的“人权”有着很大的关系。1994年之后,黑人上台执政,但白人仍紧紧掌控着经济大权,白人无法像1994年之前通过奴役的方式强迫黑人工作,而同时黑人又不断要求各种福利,在达不到要求时就通过罢工等方式来加以威胁。目前南非是世界上罢工最频繁的国家,在目前南非高人权的状态下,黑人动不动就要求加薪、不加薪就搞大罢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南非也从之前经济上被划分为“第一世界国家”,很快沦为现在很彻底的“第三世界国家”。因此,说“人权状况与经济增长成反比”,虽然不完全正确,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国目前的状况与1990年代之前的南非有些类似:这座“世界工厂”正利用庞大的廉价劳动力换取经济上的奇迹,但很多人的基本生存权益却被忽视,譬如社会贫富差距迅速扩大、房价飞涨造成大批人买不起房、有房的人在旧城改造中惨遭强拆等等。不得不说,“水可载舟,亦能覆舟”,这句魏征给大唐皇帝李世民的谏言应时刻牢记在每位统治者心中。不过幸运的是,中国政府似乎意识到了改善人权的重要性,温家宝总理破天荒地接见访民,就是一大明证。另外,目前政府正在逐步放开媒体对各类新闻采访的自由限度,放开互联网的讨论范畴,更在加大打击腐败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我个人认为,以低人权换取经济高速发展是不对的,但从低人权到高人权,也应该是一个逐渐开放的过程,不能像南非这样,一夜之间就从一个低人权国家转变成完全民主的高人权国家,这样也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南非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黑人劳工有免费住房,中国民工呢?

王千马:说到南非和中国的其他相似性,秦晖还比较了几个术语。比如说,“二元体制” (Dualism)。这个词在中国一般被形容为城乡二元,也就是形容城里人与农民不同待遇——更流行的说法是“二元结构”。而在南非,则是用来形容黑白二元,也就在南非种族隔离时代时用来称呼南非对黑人与白人的不同待遇……但不管是形容什么,中国和南非都是存在着这一制度性歧视的。而且有趣的是,在经济起飞阶段,南非的“白黑二元”与我国的“城乡二元”的人口比例也相当近似,即都在1:4左右;比如说,“流动工人”(migrantlabors)——南非经济起飞的支柱制造业主要靠黑人劳工,当局要他们在城里只打工不安家,把户口留在“黑人家园”,因此给他们的官方称谓是“流动工人”——不称为“黑人劳工”也有掩盖种族歧视之效。而中国经济起飞的支柱制造业主要靠“农民工”,而“农民工”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动工人,在中国当下有“两栖人”或者“候鸟”之称,看看每年春运时浩浩荡荡从东南沿海各城往内地迁移,再从内地往东南沿海聚拢的人群,就可略知一斑;再比如说,“有序的城市化”(orderedurbanization)——这个概念最初是南非一些医学界人士对黑人移居城市带来流行病和性病的问题提出的迁徙管制建议。但后这个概念来被无限引申,把一切“城市化弊病”如贫民窟、脏乱差、治安问题等等都归咎于黑人进城,从而对黑人厉行管制,并且成为种族隔离时期的重要“国策”。 而在中国,类似的概念叫做“有序流动”。南非把打工者住的简陋棚屋叫做“违法擅占”,中国则叫做“违章建筑”——这里我需要提及的是“北京的人口准入制度”,这一制度曾在这几年来被众多所谓的“有识之士”给提起,用来限制外来人口进京,“控制人口规模,保持人口与城市资源平衡”……得承认,这几个术语的比较,让人越发地以为,中国和南非是有“血缘”的兄弟。不知道,你在南非待的时间越长,会不会觉得南非越和中国面目一致——到最后,就将异乡作了故乡?!

王晓鹏:的确,你说的“二元体制”、“流动工人”、“有序城市化”等,都是两国的相似之处。此外,在有序城市化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对付流动工人的方法和方式,竟然出奇地一致:中国多数城市设立“城管”,而南非直接设立“城市警察”(Metro Police),就是给每位城管队员都配上枪,让他们去对底层民众执行打砸抢等任务。

我曾在博客中痛骂过一名脑袋被驴踢了的某城市人大代表,该代表竟然建议让城管队员配枪。我说,真的建议这名人大代表来南非约翰内斯堡住上几个月,尝一下让城市警察用枪顶着脑门讹诈抢劫的滋味,然后再滚回中国去管好自己的嘴巴。在南非经济中心和最大城市约翰内斯堡,名声最臭的不是普通警察,而是城市警察。这些城市警察,当初是政府为了维护市容市貌、城市秩序并降低犯罪率而招聘了一批社会闲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倒是与中国的城管队员有很大相似性。

客观地说,他们也不是全都在做坏事,对维护市容市貌、打击犯罪等做出了一定贡献,但这里面的素质低下者,则成了持枪的抢匪。因为约堡没有交警,城市警察也代行查车、罚款等职责,很多人都被他们讹诈过,南非华人就是他们的重要目标。因为很多华人语言不通、身份也存在问题,这让很多华人聚集区的城市警察只要看到华人就拦车讹诈,把华人当成了ATM取款机。另外,南非当地人也深受其害,也对城市警察深恶痛绝,南非媒体报道过多起当地人遭城市警察讹诈、入室抢劫的案例。

更恐怖的是,一旦这些城管配了枪,他们在发飙时就瞬间变成了暴徒!2008年,约堡城市警察曾因薪水问题大罢工,结果堵了高速公路,警察奉命疏通时与城市警察相互开枪射击,导致双方均有死伤。

约堡的城市警察总监在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承,大约有30%的城市警察曾被投诉索贿、敲诈勒索等,但实际上,他们只开除并起诉了个别持枪抢劫、入室抢劫等情节恶劣者,对于情节轻微者,多数只是做了纪律处份。被问及原因,这名总监说,大家应该看到,城市警察在维护市容市貌、控制非法移民、拆除违章建筑、开车巡逻、震慑罪犯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南非警力不足,所以不能开除他们。

说了这么多,我的意思是,由“有序城市化”衍生出来的国家机器:城管或城市警察,南非相比中国,授予了他们更多的权力,特别是给了他们致命武器;但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比中国严重得多,这也是中国所应当尽量避免的。

王千马:说到中国以南非为鉴这个话题上,那么,我想知道的是,它们在解决“二元体制”,解决“流动工人”、 “有序的城市化”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上,又有什么样的作为?!这些作为对中国解决城乡二元对立以及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又有何种启示?!

王晓鹏:南非政府在解决“有序城市化”的过程中,有一样做得要比中国政府好得多,那就是大量修建黑人免费住房,这远远好过中国的经济适用房。不幸的是,在中国国内,因官商勾结太严重,几乎每座城市修建的经济适用房,到最后都变成了商品房出售;普通百姓如果想租到77元每月的廉租房,恐怕都是在天方夜谭。

南非政府在照顾低收入人群住房方面要比中国好得多。如果你是南非公民,并能证明全家无收入或总收入每月低于1400兰特,那你就可以申请这种免费住房,成功入住后只需要交水电费。虽然南非出现过政府官员冒充低收入者骗取黑人免费住房的丑闻,还有黑人抱怨说等了八年才分到免费住房,但总体来说,南非政府至今已经成功解决了近400万户家庭的住房问题。要知道,南非的总人口还不足5000万,经济实力与中国相距甚远,能修建400多万座免费住房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因为长期的种族隔离政策,黑人劳工的聚集区,多集中在城市商业区的近郊,例如黑人最大聚集区索韦托距离约堡主城区25公里,另外很多聚集区也均距离商业中心不是很远。整个南非的格局就是中间是商业区,周边是一块一块的住宅区,呈卫星状散落在商业区附近,但这些住宅区基本是黑白分明,白人区基本很少看到黑人,黑人区也基本见不到白人。你不能单纯地把黑人聚集区当“农村”,因为这些劳动力多数不是农民,他们白天进城打工,晚上往往又回到聚集区居住。这不像中国那样,农民工从一个西部省份做火车到沿海发达省份打工,然后年底返回老家过年。

而南非的农村基本是指白人农场区,黑人劳工也是居住在农场附近地区的黑人聚集区,白天到农场打工,基本上没有中国那种农民工“候鸟大军”。这个是与中国类似但又不同的格局。

现在南非政府正在各地的黑人聚集区大量修建免费住房,为的就是维持社会稳定,让收入较低的黑人劳工能在居住地附近安心工作,不管结果如何,至少南非政府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而在中国,不用说免费住房,就连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都很少见,这又怎么能让农民工安心种地呢?农村收入太少,导致出现了大批飞往城市的“候鸟”,作为根本的农业自然会出现问题,大量农民工进城后若出现饱和,找不到活干的无业者又会引发各类社会问题,这就是问题症结所在。

中国为啥力邀南非入“金砖四国”

王千马:除了这些相似性之外,我发现,中国和南非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当的那个铁。虽然两国于1998年1月1日才建立外交关系,但就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样,中国和南非的关系一旦走上了正道,竟发展得突飞猛进。2004年,两国就确立了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2010年,两国又共同确立将双边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签署多项经济合作协议。如今,南非已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南非最大贸易伙伴国……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也是在中国的极力邀请下,南非于2010年年底,正式加入了“金砖四国”这个由新兴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同盟。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名誉退休教授Marvin Zonis就说:“中国认为此举有助其了解非洲的未来,这等于承认了南非未来的全球大国地位和投资价值。”我想知道的是,中国如此力挺南非,那么,南非对中国的吸引又在哪里?!另外,中国对南非又有哪些诱惑?!对南非加入“金砖四国”一事,英国路透社曾对此刊文称,政治原因大于经济原因,反映出相关国家期望南非成为它们投资非洲的门户——那么,为什么是南非,而不是其他非,成为这些国家的期望对象?在你看来,它能成功成为这一门户么?当然,也不是所有人如此看好南非,“金砖四国之父”吉姆?奥尼尔就很疑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南非对于金砖四国俱乐部有吸引力?”他表示,许多国家比南非更具备资格,包括韩国、印尼、土耳其和墨西哥,它们对全球GDP的贡献都不少于1%,而南非仅有0.5%——对此你怎样认为?!

王晓鹏:我个人认为,中国如此力挺南非,既有经济上的考量,更是看中政治层面的考量。经济方面,近年来,随着欧美、澳新等国家市场的饱和,中国把投资目光瞄准了非洲大陆。非洲是个新兴市场,有着巨大的商机,另外,非洲的各类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中国近期频频在非洲大陆出手的原因。

英美等国家一直指责中国是因为看中资源才大手笔投资非洲市场,是对非洲资源的掠夺。这个理由其实是非常荒谬的。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曾长期霸占非洲很多国家,南非、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博茨瓦纳等资源丰富的国家都曾被英国霸占过,《血钻》讲的就是白人统治非洲时期,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最高利益的故事。美国更是当惯了国际警察,自己的大陆架附近明明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却立法硬是不让开采,而是想法去开采他国的石油资源。

这些国家指责中国,其实就是见不得中国的崛起。中国的确是看中了非洲的资源,但中国的对非投资又给非洲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提高了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这远远好于“日不落帝国”对非洲统治时期涸泽而渔的殖民政策。

其实,正如你言中引用的数字,南非对世界GDP贡献量仅有0.5%,还不及韩国、墨西哥、印尼等国家。但南非是整个非洲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它非洲国家,对各类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大。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想要进入非洲大陆市场,就必须通过南非这个“门户”。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中国不邀请其它国家而力邀南非,“政治考量大于经济因素”,也是有道理的。

至于说中国对南非的诱惑,对一般老百姓而言,他们能够买到较为便宜的中国造的日常用品,他们普遍认为现在中国很有钱,要不然不可能几乎制造一切;而对于政府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中国企业进入南非后,给当地员工带来的就业机会。南非官方统计的失业率为27.5%,实际失业率超过30%,政府在安排就业方面的压力非常大,总统祖玛在2011年华人春节致辞中,还特别感谢了中国企业对南非人就业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华人在南非曾倍受种族歧视

王千马:不管南非与中国之间如何相似,很多中国人,包括你,都在南非发财的发财,扎根的扎根。看你曾经写过三个在南非的中国人的故事:有那种“心理上属于一半南非人,一半华人”的台湾二代移民迈克尔?李,有那种“从国内一名让人羡慕的医生,变成了南非一穷二白的打工仔,然后又通过努力,成了今天拥有三家店铺、数百万身价的大老板”的山东范大伟,也有那种“借了高利贷偷渡到南非的福建福清籍侨胞——曾是南非无合法身份华人中的一员,现在已通过自己的奋斗,开起了两家店铺,娶了一位黑人妻子,成功拿到了南非PR(永久居留),不仅还清了高利贷,还过上了令当地人羡慕的中产生活”的翁春林(化名)……不知道,他们三人是不是在南非生活的华人的三种典型代表?!

王晓鹏:我写的“三个中国人在南非”的文章中,提到的迈克尔•李、范大伟、翁春林,这三个人的确分别代表了华人第二代(香蕉人)、新移民中的合法移民及非法移民。还有一种华人在我文中未被提及,但他们也不应该被忽略,那就是老侨,指的是从种族隔离时期就生活在南非、曾遭受白人歧视的华裔。

王千马:你所提到的,都是华人在南非的现状,那么,你熟悉它的过去么?如果说,很多中国人梦想着去往美国,是因为心中有个“美国梦”,那么,在南非打拼的华人,心中会有个“南非梦”么?!看你在写山东范大伟时提到,对于华人在南非的经商经历,范大伟用“富贵险中求”五个字来概括。比如他自己就有一次在马路上被砸碎车玻璃抢劫的经历,与两名歹徒搏斗时手指骨折……这种不安定,会不会让你将南非只作为自己的“人生驿站”?!不过,范大伟却将南非当成了第二故乡,下半生恐怕都会在这里度过,“不可否认,南非的经商环境要比国内宽松,在这里仍然有很多的发财机会。”不知道,这种宽松体现在什么地方?!我在想,如果不是因为发财,范大伟还会这么亲切拥抱南非么?!如果让你,或者说更多的华人死心塌地地留在南非,南非需要做,以及改变些什么?!

王晓鹏:我想在这里重点说一下“南非梦”、“美国梦”及老侨的由来。

其实,这“南非梦”与“美国梦”还有着几分渊源。1660年,华人流放犯万超(英文记录名为:Whacho)被东印度公司带到开普敦,他被普遍认为是首个定居南非的中国人,随后有少量华人进入南非,但多为流放犯及释放犯,另外有少量工匠、手艺人、小商人等。这些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华人移民。

1886年,现在的约翰内斯堡地区发现金矿矿脉,英国人开始与清政府合作,从中国大批招聘廉价矿工,前后共计招聘了大约6.3万名中国劳工,他们多来自山东、直隶和广东等地。在参加招聘时,很多劳工被告知是要到美国的圣弗兰西斯科(旧金山)淘金,到了之后的很长时间内,还都以为自己是在美国淘金,心里面做的都是“美国梦”。后来,他们把约翰内斯堡好多地方的中文名都叫做“金山”或“新金山”,比如约堡著名的Witwatersrand University,中文名至今仍沿用“金山大学”一词。南非发现矿脉的消息传回中国后,很多人就把美国的圣弗兰西斯科称作“旧金山”,以区别约翰内斯堡这座“新金山”。这就是中国人的“美国梦”与“南非梦”在历史上的渊源。

这些被骗来开矿的矿工,来到南非后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并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自1907年起,大批华人矿工返回中国,到1910年2月份,最后一批契约到期的矿工离开南非后,自愿留下来的华人矿工仅剩305名。这些矿工,加上少量从国内移民到南非做小生意的华人,就成了现在“老侨”的祖先。所谓“老侨”,是老华侨的简称,南非的老侨一般是指1994年前在南非出生的、土生土长的华裔,他们几乎不会说中文,只懂英语、阿菲康语及少量客家话,总数大约为5000人。

这些老侨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几乎每人都遭受过白人的种族歧视。老侨的代表人物潘国伟,已经90岁高龄,说起种族隔离时期的事情就眼泪直流:他的朋友有一次患了急症,他帮忙打电话求救,结果医院派来救护车,白人急救人员看到生病的是华人,竟然让救护车调头就开回医院;他曾经有一次搬家到白人区居住,结果第二天发现所有家具被丢到马路上,原来在那时的南非,如果不经周围白人邻居同意,华人私自搬入白人区是非法的。

这种状况在1980年代末、90年代初得到改善,因为那时候已经是内忧外患的南非政府与台湾地区有着“外交关系”,为了获取来自台湾及日本企业的投资,白人政府修改种族法案,将境内的华人及日本人等列为“名誉白人”。但这也不能掩盖种族隔离时期华人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不幸的是,1994年黑人上台执政后,于2003年推行BEE法案,即“广义黑人经济振兴法案”,将种族隔离时期遭受歧视的黑人、杂色人、印巴裔等都列为扶植的对象,唯独将华人排除在外,这是因为华人在短期内曾当过“名誉白人”。南非老侨进行了数年抗争,并在2008年得到南非高等法院的判决:1994年之前出生的华人被视为“黑人”,享受与黑人同等的权利。

以上是南非华人奋斗历史概要。而现在我们所说的南非有50万华人,说的基本是指范大伟、翁春林这样在1994年之后来到南非创业的新侨。南非在1990年代末到2000年初这段时间,因为处于黑白政府的过渡期,经济上对外开放并施行宽松的政策,同时移民政策也相对宽松,这吸引了大批外国人包括华人涌入南非创业。即便是在各项政策收紧的今天,南非的经商环境也比中国宽松得多:只要花折合五六百人民币就能注册个公司,只要你有合法身份、按时缴税,就基本没有人找你的麻烦。这可不像中国,在中国做生意,恐怕有无数个部门想找茬就找茬、想罚款就罚款,连个辖区的街道办事处都会时不时找你麻烦,让你交个几千块的赞助费都可以被视为正常现象。

在南非创业打拼的华人,自然也每个人都怀揣“南非梦”:这个梦,不管是老一辈还是新一辈华人,本质都是一样的,老一辈是为了淘黄金,我们新一辈则是为了赚钱。不过,很多华人也在遭遇抢劫后放弃了“南非梦”返回中国。治安,是南非亟须改进的一点;恶劣的治安,也是让很多中国大企业对南非望而却步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南非每年都有10到20名华人死于抢劫,抢匪当然不只是针对华人,但因华人有喜欢使用现金、喜欢炫富等不良习惯,导致了华人变成了抢匪的头号目标。这是影响华人在南非发展的唯一但是致命的因素。

我本身就经历过前任老板被歹徒抢劫枪杀、遭遇过被诈骗、被抢劫等一系列打击,目前处于观望阶段。客观地说,世界杯期间及世界杯之后的这段时间,约翰内斯堡的治安有了较大改善,恶性杀人抢劫等案件减少了很多,但至于这种改善是不是只是短期现象,这个都很难说。所以我说我处于观望阶段,一旦社会治安持续恶化,我恐怕也只会把南非当成“人生驿站”,最终会选择离开。

南非文化的“现代风貌”以及媒体自由

王千马:如果我们前面探讨更多的是南非的经济、社会方面,那么,其实,我们也应该关心一下南非的文化。这里我又得说实话,很多中国人对南非的文化知之甚少,更不可能将它与埃及这些有非凡文明的非洲国家相提并论。另外,中国与南非之间的交流,也更多的体现在政治高层以及经济上的互动,似乎少有文化往来的身影。

王晓鹏:关于南非的文化,很多都因为之前的种族隔离而被掩盖了。1994年之前的南非,因种族隔离政策而遭到各国制裁,在非洲大陆可怜到只有马拉维一个邦交国。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文化方面做得再好,也被恶劣的政治状态给完全掩盖了:全世界都说你是个施行种族隔离的怪物,谁还去关心你的文化发展?

王千马:所以,当我得知在北京时间2011年2月11日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的第54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中,被选为年度图片的摄影作品为南非摄影师乔迪?比波(Jodi Bieber)所拍的《阿富汗割鼻女孩》,很是意外——这张获奖作品展现了阿富汗鲁斯加省18岁的妇女Bibi Aisha,由于遭到家庭暴力,Aisha离开丈夫的家,回了娘家。后来,在塔利班武装分子的司法审判下,Aisha被丈夫残忍地割掉了耳朵和鼻子,最后又惨遭遗弃,后被救援人员和美军士兵营救——不得不说,乔迪?比波镜头里的那位面容本很秀丽的Aisha,却因为被割鼻,显得异常的“狰狞”。那个残破的鼻洞,虽然已不见血腥,但却无时无刻地不扎入你的眼睛,再扎入你的心……据说,这张照片本为《时代》杂志拍摄的,并成为该杂志某期的封面图。得承认,这副照片的确具有“力量”,但我没想到是出自南非摄影师之手的。不知道,曾经作为低人权的国度,南非是不是对此同样有切肤之疼?!另外,我想知道的是,如今的南非,在艺术、摄影以及其他的文化创作方面,呈现的是怎样的一副面貌?!也许,正如它们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会中,以“一个现代经济的崛起”作为主题来展示自己的国家形象,那么,它们在文化上,是不是也开始有一种“现代风貌”?!

王晓鹏:实际上,南非有很多在文化教育等领域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医学方面,1967年,克里斯•巴纳德教授在开普敦顺利完成了世界上首例心脏移植手术。另外,除去大家所熟知的末代白人总统德克拉克、首位黑人总统曼德拉、大主教图图等因为推动种族和解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南非籍作家也屡次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南非女作家内丁•戈迪默凭借表现黑人意识觉醒、质疑白人种族隔离的《贵宾》、《伯格的女儿》、《朱利的族人》等作品引发世界文坛的关注,并在1991年以反种族主义的《七月的人民》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首位获此殊荣的非洲作家。

2003年,南非作家库彻再次凭借小说《耻》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该故事讲述的是开普敦某大学教授的女儿在农场遭到三名黑人的轮奸并产下孩子,警局里的黑人警察对此表示无能为力;该教授经过调查后发现,一名黑人邻居竟是主谋,他指使其他黑人强奸自己的女儿,就是为了要把白人从农场上统统赶走,以便把土地变成黑人的财产。这部作品深刻揭露了1994年黑人上台执政后,对白人施行新种族歧视政策:社会巨变后,黑人已经不是被歧视者,而摇身变成了歧视白人的人种。

在艺术方面,南非演员查理兹•塞隆凭借精湛的演技荣膺2004年奥斯卡影后;南非导演加文?胡德(Gavin Hood)执导的《黑帮暴徒》获200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另外,描写曼德拉出狱后生活的励志电影《成事在人》、讽刺种族隔离政策的科幻惊悚影片《第九区》、描写南非艾滋病人生活的《昨天》等都曾获得奥斯卡多项提名。

另外,南非籍歌唱家米里安姆•马克巴在欧美享有盛誉,被尊称为“非洲的百灵鸟”;南非小号手修•马瑟凯拉曾在1960年代因种族隔离而流亡国外,在欧美等国声誉极高,1990年返回南非并积极推动本土爵士乐发展,被称为“当代南非乐坛教父”。曾与美国歌手凯利合作2010世界杯主题曲《胜利之兆》的索韦托灵魂乐队,也在音乐界享有较高声誉。

王千马:最近我突然发现,尽管南非还存在着各种各样让人不太喜欢甚至难以接受的方面,但是在新闻出版上,做得是相当出色,其定期出版的报刊数量居非洲之首,有日报19种,周报10余种,另有200多种省和地方性报纸,800多种各类杂志。另外,M-NET是非洲最有影响力的收费电视频道。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其唯一全国性的、非赢利性的通讯社南非新闻联合社(South Africa Press Association)居然是非政府的——在这点上,南非和中国是截然不同的。不知道南非在言论自由上,是不是也做得很出色?!

王晓鹏:对于新闻出版方面,我在你的第一个问题中已经提及过,那就是南非享有完全的新闻出版自由,这是中国目前所无法相提并论的。1994年新南非成立之后,1996年新宪法中特别规定了人民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由此,大量报纸、杂志纷纷涌现,这也表现在华文报纸上,仅在约堡的华人社区就出现了《华侨新闻报》、《南非华人报》、《非洲时报》等三份报纸。

你所提到的这些报纸、杂志包括南非通讯社,绝大多数都是民间中立媒体,都能秉承客观报道的原则。我所知道的官方媒体只有两家,一家是南非广播公司,旗下有SABC1、SABC2、SABC3三个公共电视频道和几个公共广播频道;另一家是执政党ANC支持的报纸《新闻时代》,这是一张刚刚推出的报纸,打出的口号是“平衡报道”,据说其目的就是反击一些对ANC不利的批评性报道。

大量的民间报刊的存在,一方面保护了公众的知情权,揭露了大量社会阴暗面。例如南非媒体曾连篇累牍地报道现任总统祖玛的贪污案及强奸案,《星报》等媒体还公开将祖玛脑袋上画上一个莲蓬头,讽刺祖玛“洗澡能治艾滋病”的怪谈,它后来虽然被祖玛告上法庭,但最终也是被法庭判定“刊登了民众想知道的新闻,但讽刺性太强,不适合继续刊登”,最后不了了之。同时,近期媒体还揭露了大量的政府官员贪污案、数位国家部长动用公款买豪车等,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在美国,调查记者被称为“扒粪者”,南非媒体的记者就很好地充当了这个角色,这也让被监督者十分紧张。在中国,连个县委书记都敢派警察进京抓记者,在南非,国家警察总监的手下抓了记者,警察总监都要亲自出来道歉!世界杯结束后不久,《周日时报》就曝光新任国家警察总监塞勒将军未按相关规定,就擅自签字将比陀办公大楼搬到一座价值5亿兰特的新楼中,事件曝光后,该报记者就被天蝎组(相当于美国的CIA)的调查人员以“非法获取国家信息”为名给抓了。记者被捕后,反对党DA及全国媒体都同仇敌忾,齐心协力地谴责塞勒将军,该记者被关了一天后就给放出来了。后果是,国家警察总监塞勒主动参加南非新闻编辑论坛座谈会,试图缓解与媒体的关系,据说在座谈中他非常郁闷地说,《周日时报》的记者是他手下人为讨好他抓的,他根本就没下过命令。

另一方面,一些小报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使用了不确定甚至伪造的消息来源,出现了一些假新闻。譬如某小报曾根据单方面的消息来源称南非副总统莫特兰蒂有情妇,并且还有私生子。后来多家媒体都证实,给该小报提供消息的女人精神有问题,存在严重的幻想症。在民众心中地位很高的莫特兰蒂后来发表声明称,他不会起诉该小报,但是希望南非的媒体都要自律,一定要核实消息来源,避免给被曝光方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2010年,南非政府曾试图实施《南非国家信息安全法》,以阻止媒体对有关国家安全信息的过份报道。未料这份草案一出台,就引发了反对党和媒体的强烈抨击,这被认为是ANC被媒体批评得无法招架后以“国家安全”为名限制言论自由。随后祖玛总统表示推迟法案的实施。至于该“信息安全法”最终会不会实施,实施后会不会影响南非的新闻自由,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世界杯之后,南非会被遗忘么?

王千马:尽管说了这么多南非,但我还是相信,对南非的误解和偏见还将继续依旧,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就会消解的。同样,很多人对南非的关注,也更多的出于一种猎奇,在新鲜感过后,也很难能再一如既往地去热爱这片土地。看你博客的页面上,很长时间内挂有一行很醒目的字眼,似乎也在提示着自己的担忧:世界杯结束了,南非会被遗忘吗?

王晓鹏:是啊,世界杯之后,南非会被遗忘么?

王千马:如今,离2010年6月份举行的世界杯,已经过去了若干多时日了,南非在你眼里,有没有印证自己的担忧?!不知道南非对“被遗忘”又有没有心理准备?它们该如何努力,才能防止“被遗忘”?不过,我也注意到这样的信息,就在2010年,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外交部)、南非驻华大使馆驻华使馆曾出面邀请十多名中国记者和BLOGGER——包括月光博客、shizhao、webleon、安猪1KG、平客、春树、庄雅婷、Acosta(极地阳光)——分别从北京和上海出发,开始为期十天的南非之旅,其中到访的城市包括:比勒陀利亚、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行程主要有野生狮子园、宝马工厂、中国大使住宅、南非政府机构交流、南非2010年世界杯组委会、种族隔离博物馆、标准银行、南非议会、南非媒体集团、桌山、好望角等等——不得不说,从这里,我们看出了南非推广自己的野心,不仅想向外人展示自己的自然风景,而且还盼望着他人能近距离地接触自己的工业、金融以及其他的方方面面。这也让我想起2011年1月17日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上亮相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两者的做法有点异曲同工。不知道,你是怎样看待南非此举的?!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推广自己,选择在了美国,南非推广自己,却选择在了中国,这种不同选择又暗寓着什么?

王晓鹏:2008奥运之后,北京不会被遗忘。原因有两点:第一,我们举全国之力,成功举办了一届非常完美的奥运会,这让全世界的人都把眼光集中到北京,在奥运历史上永远铭记;第二,中国属于大国崛起,经济已位居世界第二,超越美国位居第一是迟早的事情,中国的一举一动都被全世界所观察,因此作为首都的北京,不会被遗忘!

而至于南非,我真的不知道它会不会被遗忘。南非虽然是非洲第一个举办世界杯的国家,但这届比赛似乎没给世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南非没有我们中国这样的经济发展奇迹,虽然被邀请加入“金砖五国”,但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政府对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投入,都低于其它五国。

最让人担心的还是南非会不会重走津巴布韦的老路。津巴布韦在2000年之前经济实力仅次于南非,被称为“非洲的面包篮”,但由于推行强制的土改政策,大批白人农场主被驱逐出境,没有任何技术的黑人占领农场,结果是土地大片荒废,10年时间内,津巴布韦从非洲第二大经济强国,直线沦为民不聊生的不毛之地。

而南非正在进行与津巴布韦类似的土地改革,并且该项改革已经出现了副作用:很多农场在被强行从白人手中收购并低价卖给黑人后,出现了大面积荒废。南非媒体获得的数字显示,土地改革实施之前,南非粮食都要出口到周边国家的;实施之后,南非政府竟然要从其它国家进口粮食!国家的根本——农业被动摇后,也带来了系列恶果,近年来南非通货膨胀严重,譬如超市里的烤鸡2005年卖20兰特一只,现在已经涨到了38兰特。

更让人揪心的是,被认为是下届总统热门人选的国家青年联盟主席马列马,竟然跑到已成为全世界笑柄的津巴布韦去考察土地改革成效,回南非后还在黑人集会中大谈土改必要性,并高唱“杀死布尔人”(布尔人是对阿菲康白人的旧称)的“革命歌曲”。真不知道,如果南非黑人拥护他上台,他是否会把白人赶出南非,然后把南非变为津巴布韦第二!

津巴布韦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除了西方经济制裁,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黑人上台后反攻倒算,想把白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但不幸的是,他们受教育程度有限,农场等弄到手后却不知如何操作,后果是造成整个国家经济的严重倒退。我曾给《南方人物周刊》写过一篇稿子,叫做《黑白南非,心墙犹在》,说的就是新南非1994年成立后,黑人与白人没从根本上实现种族和解,黑人通过政府的倾斜性政策获得利益,白人却越来越穷,甚至住进贫民窟。有技术的白人已经大批移民英国、澳新等英联邦国家,南非现在技术人才短缺,他们前一阵为了解决电力短期,甚至把上世纪60年代白人修建的四座电站重新开启!一边吃老本,一边却想把掌握技术的白人赶走,这就是南非的尴尬现状。南非想要防止被遗忘,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种族矛盾,实现真正的种族大和解,只有这样,各个族群和谐相处,南非才能成为真正的“彩虹之国”!

你提到的南非官方邀请中国媒体及博客作者来南非采访,而不是选择在美国推销自己,这是因为南非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未来将是中国的天下,只有与中国搞好关系,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南非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中国的迅速崛起,意识到了中国的庞大消费市场,意识到中国的投资会帮助南非创造就业机会……就如同我在开普敦遇到的一位葡萄庄园主人,他开玩笑地对我说:“中国人现在越来越富裕了,要是我们的葡萄酒能打入中国市场,我哪怕每瓶酒只赚一兰特,中国13亿人口哪怕每年只有1亿人买我的酒,那我向你们中国出口一年葡萄酒,就够我花好几辈子了!”

王千马:就你个人而言,一个不被遗忘的南非,对你又有怎样的好处?!

王晓鹏:对我个人而言,其实在我内心的某个角落,已经把南非当成了第二故乡,自然不会希望南非被遗忘。南非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机票、国际长途话费、银行汇款费自然就越来越便宜;另外,我们生活在南非的中国人也会越来越挺直腰杆,当南非人抱怨吃的穿的全是中国造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屑地跟他们说:“那你们不用中国制造的东西,看看还能买到这么便宜、这么质量好的东西么?”呵呵……

注:本次对话将刊发于近期《城市之间》杂志“主编访谈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